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 患者版 > 医疗服务 > 医疗科普 > 医疗科普 > 正文

荨麻疹24小时不消退?当心是这种病……

发布时间:2023-07-08    阅读量:       来源:


青春年少,本该是彰显活力与自信的年纪,15岁的小明(化名)却迷茫地坐在我院病区走廊的座椅上,小手下意识地向下扯着裤脚,眼神写满惶恐,生怕经过的其他病友看到自己“色彩斑斓”的小腿。“是哪里不舒服?”皮肤科医生李越和蔼地问道。小明许久才用颤颤巍巍的声音吐出字来:“医生,我们那边医院的大夫说我是荨麻疹,但我不觉得痒,反而是有点疼……”

“你不用太担心,先来看看是什么情况。”李医生拿起小手电,蹲下身子,将身高与小朋友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仔细地掀开这位小患者的裤腿查看,映入眼帘的是双下肢弥漫性分布的紫红色斑疹,伴有少许水疱与风团。

“嗯,看情况大概率是荨麻疹性血管炎,建议明天抽血,今天先去门诊手术室做个活检。”李医生判断。

一听到要活检,小明的妈妈坐不住了,疑惑地问道:“活检?很严重吗?”

李医生耐心地解释道:“活检全称叫皮肤活检术,就是用手术刀切下一小块,在显微镜下更细致地观察,为您孩子病情进一步的诊断提供依据……”

还没等话说完,家长就沉下了脸,眼神里闪过无数质疑:“要开刀?哎呀,荨麻疹不就是过敏吗?吃点药就好,还犯得着开刀吗?开刀要不要打麻药呀?会不会对脑子不好?哎,门诊医生说要住院的时候我就很疑惑,这怎么还要手术呢?“

面对家长护子心切的连环质问,李医生已是屡见不鲜。在倾听后,他认真地向家长说明了病情:“您别着急,首先,这是荨麻疹性血管炎,与荨麻疹是两种不同的病,仅仅是外表相似,但它本质是血管炎,相对来说更复杂、更凶险;其次,治疗要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需要定期监测,坚持治疗,不是吃几片药去维持那么简单的。正是因为治疗方向截然不同,治疗力度天差地别,我们才更要行皮肤活检术,送标本到病理科,更精准地定位这个疾病的性质与归属。手术其实非常简单,时间短,局部麻醉也不会影响中枢神经,不用担心。”

“那好,我相信您。”听完一番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解释,小明妈妈才稍微放下心来。

术后病理明确了荨麻疹性血管炎的诊断。经过3天的规范治疗,小明的腿部红肿明显消退,疼痛也减轻了不少,恢复了活泼开朗的本性,与病房里的同龄人畅快地聊起了天。

“李医生,你看这娃儿腿也好得差不多了,该出院了吧,这些天他没上课,功课不能再落下了!”治疗不久后,家长又提出了出院的要求。

“您心情我可以理解,但现在出院为时过早,指标没复查,药物剂量也没降到安全范围,如果此时出院有很快复发的风险,到时候的治疗效果就不像现在这么明显了。”眼看病情正逐渐趋向稳定,李医生坚持与家属沟通。

最终,在反复沟通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双方在出院时间意见上达成一致。办理出院时,李医生反复叮嘱一定要按照出院小结上的用药指导服药,病情好转的小明也开心地和皮肤科的医生护士道了别,再没刚来时那般拘谨。

有人说医患关系的本质就是人文关系,但医生这个职业,常常需要在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与钢铁般的治疗原则之间夹峙,不断去寻求平衡。也许,医生与患者应该是命运的共同体,共同向着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的目标努力,既要靠医生精湛的技术、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又要靠互相的沟通、理解和信任,缺一不可。相信对于每位医护人员来说,患者康复后的笑容和那句谢谢,永远是最大的动力,也是初心所在!

医学小科普

荨麻疹性血管炎,属皮肤小血管炎一类,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与III型超敏反应有关,相关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小血管壁,导致临床上的紫癜、风团、水疱等。区别于荨麻疹的症状主要是本病持续时间久,常超过24小时不消退,并伴有疼痛,而非瘙痒为主;病理上可见典型的白细胞碎裂,治疗首选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若合并低补体血症,可导致肾、关节等其他脏器受累的严重后果,需及时就医。如果您家里的小朋友或者大朋友出现类似情况,请尽快到医院皮肤科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