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22日是世界传统医药日,可能你没有听说过这个节日,然而,它已经有32年的历史了。
当谈及传统医药,国人就会想到那仿佛盖着神秘面纱的“神奇东方力量”——中医药。中医药是世界传统医药的主要代表之一,太古时期,中华大地流传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记载了药物1892种。一纸经方传承千载,一缕药香穿越古今,中医药凝聚着古人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国粹的奥妙,你了解多少呢?
中医药对人类的贡献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绵绵不断的重要保障,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1972年,屠呦呦团队发现了青蒿素,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中医药的发展为守护人类健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抗击新冠病毒的过程中,中医药也全程参与,与西医药一起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八版诊疗方案,推出了“三药三方”等有效的中药。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阶段,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治病的理论是什么?
中医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辨证论治过程中,从整体上考虑,治其根本。我院中医科主任周芝友介绍,中医通过多种辨证方法,针对个体差异,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一人一方,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疗效确切。
关于中医药的误区
有人认为中医药是“慢郎中”,不能治急病。周芝友主任表示,这种观念有失偏颇。只要辨证准确,中医药疗效非但不慢,而且效如桴鼓。如有些急性腰扭伤,中医只需针刺1至2个穴位便能缓解疼痛;有些呼吸系统疾病使用中医辩证治疗,可能一两天就会痊愈。
如今,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更加关注,中医保健意识深入人心。有不少人喜欢用中药调理身体和养生。周芝友主任提醒大家,中药药性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之异,并借此纠正人体气血阴阳之偏,达到治病养生之目的。若辨证准确,方药恰当,自然药到病除;若辨证不准或辨错,则会无效或加重病情,甚至造成肝肾损伤,因此,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
哪些病更适合看中医?
中医和西医可谓各有所长,如果盲目地只认准一种疗法,就有可能耽误病情。一些功能性疾病、疼痛性疾病、慢性疾病、情志性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等如果用中医治疗,疗效会更显著,副作用也更小。如咳嗽、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用中医治疗,可以避免使用抗生素;有些在西医看来可能需要采取激素治疗的疾病,如慢性肾炎、风湿病、中风后遗症等,通过中医辩证选方,喝汤药或扎针灸治疗,效果不错,对肝肾功能损害也小。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签,若是失去传承,便失去了一个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特色。传统医药日,不应该被世人遗忘。传承岐黄薪火,振兴发展中医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