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0日晚,与同事交接完工作后开始了我一天的夜班。完成一些常规治疗返回护士站正准备坐下,急诊的电话响起。说有一位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要送过来,我询问了患者的基本情况,挂了电话,立刻和同事拿着心电监护、氧气等设备下病房为急诊患者做入院准备。刚准备就绪,就看见急诊护士和患者家属急匆匆地推着平车把患者送来了。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我们一边询问患者情况,一边将患者从平车挪到病床上。“是他,怎么还出血了,以往病情都很稳定的呀”我心里想着,手不停歇的为他上心电监护和佩戴氧气管。还没等我开口,我耳边就想起一个声音,“今天是你值班啊,刘静娴。”声音不强,但很清晰。此时我正在调节仪器,我回过头望向他:“是啊,今天我值班,你要是有什么不舒服就要跟我讲啊,不要担心,我们还有你的家人都在你的身边”。
做完治疗,给患者家属讲述疾病的注意事后我返回护士站,回想着这位病人叫我名字的情景,鼻子难免发酸。这是一个怎样的场景,还能让你认出戴着口罩帽子的我,还能清楚的讲出我的名字。好在,这一夜,病情稳定!
1月15日下午三点左右,他再次入院,从ICU转入我科,情况不是很好。由于大量出血、蛋白丢失严重而引发大面积水肿。整个人胖了好几圈。我有些不敢同他讲话,全程由另一位同事与ICU护士进行病情、文书的交接。我只是埋头做一些安装仪器、输液的操作。我呆呆的看了他一眼,眼睛睁开着,但是人是清醒的。安顿好他,正好值夜班的同事来接班了,交完班的那一刻我才感觉自己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我白班,恰巧我是他的责任护士。我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走到他跟前弯下腰对着他左侧耳朵问道:“知道自己在哪吗?”他小幅度的点点头。“我是谁呀”我问他,“您的……您的姓是个大姓,您姓刘”他回着。“那我的全名叫什么啊?”我追问道。“叫刘……静娴”他慢慢回我,好在意识是清楚的。在日常抽针换药的工作间隙,我隔一段时间就去给他测量血压、翻身。随后我和家属都发现他的左侧身体失去了活动能力。当天上午我、刘医生及他的家属将他转到CT室做脑部检查。CT显示脑部出现大面积的梗塞,所以导致身体偏瘫。将病人送回来的途中,我听到刘医生和患者儿子的对话。“你爸爸是个高材生啊,从小患有小儿麻痹还能考上大学不简单啊,”刘医生说着。此时患者的儿子看着瘫痪在床的父亲,沉默不语。
1月27日病情需要,为了压迫止血给他上了三腔二囊管。同事跟他聊天,他回答的不似从前那般清楚,只是嘴里不停的嘟囔着什么,听他儿子说,这是在讲他年轻时候的事。我想那应该都是一些精彩的励志传奇。
2月7号晨,患者逝世。事后听同事讲,他走的很安详。
我是19年7月来科室上班的,记得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他总是戴着帽子,两只耳朵塞着耳机,跟他讲话他也爱答不理,不笑的时候总感觉很难相处,甚至有点凶,有一天我上班看见他杵着拐杖一步一步的往病人通道走去,那个时候才发现他站起来大约才到我的腰部左右。他两条腿都严重变形,一条腿勾着拐杖另一条腿助力一步步前行。因为工作我想多了解他的病情,就总是在他面前絮絮叨叨。许是适应了我的聒噪,他也开始有一搭没一搭的同我聊两句。一来二去便熟了,后来我才知道,他戴耳机听的是京剧;有时候跟他讲话不理人是因为他耳背;他每天来医院是自己骑自行车来的;他从小患小儿麻痹,后来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他还写得一手好字;有一个长相清秀读大三的儿子......
他说我工作认真,说话客气,所以他待我的态度跟别人不同,他还说很谢谢在医院能得到我的照顾。其实,他的肯定又何尝不是给了我这个刚入职场的小护士莫大的鼓舞呢;他面对坎坷人生的态度,很是让我敬佩;能遇到这样一位坚强勇敢的患者我很荣幸......然
我不曾叫他一声老师,他却教会了我人生这一堂最难的课。他不曾叫我一声朋友,他却能感受到我对他的善意。他让我明白我的工作不只是机械的打针换药以及许多零零散散的琐事。我们和患者之间并不是对立面,也可是是朋友,做到相互信任。也可以是师生,做到相互学习。每天早上我们可以相互问候一句:“您过早没有?”打破和患者之间的沉默,拉进与患者之间的距离。脱下这身白衣我们都是普通人,穿上这身白衣我们也是普通人,只是我们的职责是救死扶伤。
我尽我所能去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消除他们对疾病的恐惧树立对自己的信心;同样他们也助我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会到了平凡中的伟大。经历着人生的坎坷,我们将彼此的名词字镌刻在心,穿越荆棘,弥漫花香,坚定跋涉的步履,让爱与责任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