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 患者版 > 医疗服务 > 医疗科普 > 医疗科普 > 正文

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警惕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发布时间:2023-10-20    阅读量:       来源:


生活中,皮肤上偶尔会出现的密密麻麻的小红点,有时腿上或胳膊上无缘无故出现青一块紫一块的情况,一般大家都觉得是不小心磕碰到了。牙龈时常出血,就算流鼻血,也觉得只是“上火”……

这些常见的小症状很容易被忽视,如果长时间持续瘀青,就要考虑疾病的可能了,因为这很有可能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所致。

什么是ITP?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也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无明确诱因的孤立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

60岁以上老年人是高发群体,育龄期女性略高于同年龄男性。老年患者致命性出血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年轻患者。

ITP有哪些症状?

ITP主要表现为出血和乏力。

出血包括皮肤黏膜出血及脏器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可出现多发的瘀点瘀斑,脏器出血可表现为呕血、便血、血尿等,严重的可出现颅内出血危及生命。

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焦虑、精神不振、情绪低落等表现,严重者可影响生活质量;也有部分患者仅出现血小板减少,无明显临床表现。

ITP的诊断

ITP的诊断是排除性诊断。若患者表现为孤立性血小板减少,则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即可诊断为ITP。

因此TIP的诊断需要完善多种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涂片、凝血功能、自身抗体;

(2)甲状腺相关检查;

(3)肝炎相关检查;

(4)艾滋病毒相关检查;

(5)肝脾彩超;

(6)骨髓穿刺等。

此外,部分药物服用也会引起血小板减少,因此还需要了解患者近期的服药史,做好鉴别诊断。

ITP的治疗

ITP的治疗遵循个体化原则,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兼顾患者意愿,在治疗不良反应最小化基础上提升血小板计数至安全水平,减少出血事件,关注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1、对于血小板计数≥ 30×109/L、无出血表现且不从事增加出血风险工作、无出血风险因素的ITP患者,可予以观察随访;

2、出血高风险包括:高龄、从事体力活动、凝血障碍、高血压、严重感染、服用抗血小板、抗凝、非甾体类药物、需要进行手术及有创操作的患者。

ITP的一线治疗方案包括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一般情况下,首选糖皮质激素,若有激素禁忌的患者可选择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但其疗效最多维持2-3周。

此外,还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CD20单克隆抗体、脾切除等治疗方案。

ITP患者的预后

ITP属于良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但成人ITP自发缓解者很少,常迁延不愈,进入慢性病管理,需要监测血常规,并可接受适当心理治疗,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