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 患者版 > 医疗服务 > 医疗科普 > 医疗科普 > 正文

误诊率超50%!多发性骨髓瘤,最会伪装的“螃蟹病”

发布时间:2023-08-12    阅读量:       来源:


提起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人们常想到的是白血病、淋巴瘤等

有一种血液肿瘤,名声不响

但发病率仅次于淋巴瘤

患者常常因为症状不典型

辗转多个科室,花费数月甚至数年才确诊

它是个狡猾的“伪装高手”……

今年5月,村民谢先生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双下肢水肿,很快面部也开始浮肿。焦虑不安的他前往家附近的卫生院就诊检查,尿检结果异常,尿蛋白3+,尿潜血1+;肾功能指标异常,尿素15.3mmo1/L,肌酐290.4μmo1/L,医生建议尽快前往上级医院。可谢先生并未重视,只口服了一些护肾药物,在诊所输液治疗。过了一段时间,谢先生觉得水肿的症状有所缓解,6月,他再次前往卫生院复查,结果指标仍居高不下。

为寻求进一步诊治,谢先生入住我院肾内科治疗。入院查肾功能异常,尿检异常,没有骨痛、贫血、高钙血症等情况,仅仅以双下肢水肿,肾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为了查明肾损伤的因素,在医生的建议下,7月5日,谢先生继续完善异常免疫球蛋白血症诊断套餐检查,提示血清M蛋白10.51g/L,尿M蛋白794.9mg/24h,M蛋白类型为IgG-k型,尿本周蛋白阳性。导致谢先生久治不愈的“真凶”初露端倪,指向了多发性骨髓瘤或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请肿瘤血液内科会诊,行骨髓穿刺术,终于明确了让谢先生辗转2个多月的病魔是多发性骨髓瘤,遂转肿瘤血液内科进一步治疗。

什么是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骨髓中的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正常人体内有很多不同的浆细胞来产生各种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但克隆性浆细胞发生恶性增殖则产生大量单一的免疫球蛋白或轻链(M蛋白),累及骨骼、组织脏器,导致骨质破坏、肾损害、贫血等各种临床症状。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女性的1.5-2倍。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为什么多发性骨髓瘤容易误诊?

作为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像谢先生这样初诊在肾内科或其他科室的患者非常多。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多发性骨髓瘤初诊时误诊率达半数以上,因为该病起病隐匿、疾病进展相对较慢、临床表现多样化,其中运动系统和泌尿系统症状居多,不少患者辗转多个科室,甚至数月才获得明确的诊断,常常造成误诊、误治、延迟诊断,导致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有哪些?

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缺乏特异性,主要感染部位有呼吸道、尿路、血液。症状主要有以下4项,简称为CRAB,即高钙血症(Calcemia)、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和骨病(Bone disease)。CRAB在英文中是螃蟹的意思,因此也叫“螃蟹病”。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症状,如高黏滞综合征,头痛、头晕、耳鸣、视物障碍、手足尖麻木;长期反复感染,应用抗生素不佳;神经系统损害,感觉异常、肌肉无力、痛觉减退等。

多发性骨髓瘤目前治疗进展如何?

目前多发性骨髓瘤还是一个不能治愈的疾病,但是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时间。部分患者因并发症还需要骨科、神经科、肾病科等多科讨论、协作治疗。

在治疗方法上,已从传统化疗发展到新药联合化疗、靶向药物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CRA-T等治疗,大大改善了骨髓瘤的预后,患者平均生存期可延长至6-7年,甚至能从一个大众口中的“绝症”转化到慢性病管理,给骨髓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