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高尚品德,是华夏子孙在历史长河中永远歌颂的美好篇章。一如春秋时期仲由百里负米奉双亲,汉代黄香年九岁便为父扇枕温衾,又如王祥卧冰求鲤,陆绩怀橘遗亲......数不胜数的孝子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的故事,深深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今天我想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我家的孝事,孝道。
我的家,是潜江无数幸福温暖家庭中的最平凡与普通的一个。但是,在这样一个简单幸福的家中我却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
记得那一天,我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到家,却意外地没有闻到平日里婆婆那一桌好菜的香气,更没有看见亲爱的家人们。正在疑惑时,突然接到了婆婆打来的电话—— 姥姥,也就是婆婆的母亲,竟突发重病在医院接受抢救。电话那头婆婆声音沙哑而哽咽,像是努力使自己连贯地说上一句话,却总是未语泪先流。电话这头的我听到婆婆的话语,心中不禁涌起了酸涩之感,如鲠在喉。匆匆赶到医院,家人们在手术室外焦急地等待,婆婆仍在悲伤地哭泣。我问婆婆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她说:"知道你上班忙,抽不开身,你还有那么多的病人要照顾,怎能为了姥姥一个人而放下你的责任?“,我惭愧万分,我的工作性质特殊,常常忽略了家人,但家人却总是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令我万分欣喜的是,在医院、医生的高明医术下,姥姥平安的下了手术台,但是手术过后的姥姥身体十分虚弱,时时刻刻都离不开人的照顾。婆婆一句话也没说,只是从那天起、开始日日夜夜在医院照顾姥姥。每天守着姥姥输液,生怕药水掉空,药水滴完了血液会倒流。常常药水挂到深夜婆婆也不敢合上眼睛。第二天清晨又早早的为姥姥准备早餐,试过饭菜温度后便一口一口地喂给姥姥吃,只盼望自己的母亲能多吃点饭菜,温柔地为姥姥擦拭身体,体贴地为姥姥增减衣物,就是这些一件一件的小事,婆婆却每天用心认真的做着。
半夜下了夜班,我来到姥姥病房,柔和的灯光照着姥姥和婆婆的身影,姥姥抚摸着婆婆满头白发,轻声说:“你在这。家里怎么办啦?““妈、您闭会眼,家里都安排好了让我多陪陪您”婆婆的话语让我的眼泪湿润了眼眶,九十多岁的姥姥病重心中依然牵挂着儿孙。六十多的婆婆白天照顾两个孙子、操持家务,晚上还要拖着疲惫的身体陪伴姥姥。灯光下母女相依的身影深深印在我的心中,孔子曾说过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然而婆婆在这样繁琐而又繁重的生活中一直全心全意地照顾婆婆,绝不只是做到了和颜悦色。她在用行动告诉我们一家人:什么是孝,什么是爱亲!
生活中,我是一位的母亲,与两个孩子共同学习践行着我们家的家规:行勿懒、教敬听、出必告、反必面...孩子们或许正如我从婆婆身上接受孝的教育一样,当他们看到我与丈夫对公婆的关爱,他们也学会了在爷爷出门时说上一句:“爷爷、天黑了你出去散步要注意安全啦”,会在奶奶口渴时体贴地送上一杯水。我感受到家风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成员,它是一种无声的教诲,无言的嘱托和无痕的传承。是最基本、最经常、最具有感染力的“正能量”教育。
工作中,我是一名护士,我要将体会到的孝,转化为一种爱人的力量。正是家人对老人的孝道、对亲人无私的关爱影响着我,我要将这份对亲人的爱转化为对他人的爱,面对我要护理的患者,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设身处地的为患者考虑,耐心细致的为他们解决住院期间遇到的不便之处。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只关德行。我在家风中不仅学到了孝,还认识到家风是滋养人格的春雨,让我们成长。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一起创建最美家庭,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美德!
泌尿外科 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