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院工作了一年,很荣幸被分配到ICU这个时刻让人感动的科室。
ICU里的病人,大多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进行语言交流,这就要求护士能敏锐地识别患者的肢体语言,进行特殊的精神抚慰。
6月20日中午,急诊科打来电话说马上送来一位三级脑外伤的病人,两岁半的小男孩,暂时不需要呼吸机。放下电话后,当班护士有条不紊的准备着用物……不一会儿,“医生救命、医生救命”患者家属紧张激动的声音随之而来,换床、建立静脉通道、给氧、接心电监护……患儿情绪却异常激动,可能因为外伤导致剧烈头疼,也可能因为没有家属的陪而恐惧和害怕。护士黄慧霞一边熟练地穿刺一边亲热的安慰受伤的小朋友。可是患儿似乎一点也不领情,依然坚持哭闹、手舞足蹈的挥动着四肢,另一名当班护士邱婷仔细观察患儿变化,生动的为患儿讲故事。小朋友终于露出笑容,生命体征也逐渐平稳下来,大家这才松一口气。好景不长,不一会儿患儿又开始哭闹,不停地叫着爷爷奶奶,故事已经不能吸引患儿的注意力了。没办法,等医生讲解病情后,让小男孩的爷爷进来了,他抱着爷爷的手背亲了亲,满足的睡着了。过了一会儿又醒了,却开始不停地吵着要爸爸妈妈了。可是ICU与普通病房是不一样的, 为预防感染,严格限制家属的进入。家属也很配合我们的制度,当然我们也非常理解家属的心情,于是更加认真负责的照顾好每一位病人。经过一天两天的接触,我们用耐心、细心和爱心打动了患儿,他终于开口和我们讲话了。并且经常被我们哄的开心的笑。每天上班的护士都会给他讲几个小故事,从开始淡漠的表情到后来亲切的叫着邱妈妈、范妈妈、黄阿姨等。几天后,患儿转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转走前为我们每个人留下了一个真诚而可爱的飞吻……从这件事之后,我就更加佩服小儿科的护士。因为护理小朋友,除了需要精炼的技术外,更需要的是耐心、细心和慈母般的爱心。这个小患儿住在我们这里,最终还是被我们所有人的真诚和爱心所打动,离开时他那灿烂的笑容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我们的职业道德早已教会我们事业是与生命连在一起的。病人的康复和痊愈,是我们最好的回报。病人的每一声呻吟、每一滴眼泪,每一丝笑容、每一片真情都一一融入我们的怀中,刺痛着我们的每一根神经,然后化作心的动力,创造着与病人之间的一份又一份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