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 患者版 > 医院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勇于担当不言放弃,这就是潜医精神!

发布时间:2019-02-18    阅读量:       来源:党政办


今天,潜江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他是为了了却一个心愿:感谢科室的医务人员在1年多之前对他的救命之恩。

当他找到科主任李荆萍和主管医生刘前程的时候,他们竟一时无法将眼前红光满面、声音洪亮的人和一年半之前那个奄奄一息的病人联系起来,但说到病人的名字,两人一下就想了起来,想起了那个难忘的不眠之夜,那一晚的惊心动魄历历在目......

患者雷先生,59岁,于2017年3月9日入院,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咯血”,咯血量约300ml,经过积极的内科抗感染、止血治疗,咯血好转,正当家人和医生为他的好转而高兴的时候,3月18日夜晚9:20患者再次咯血,2小时咯血700ml,属于危及生命的大咯血,这期间医生进行了紧急对症处理,并且加大了止血药物的剂量,但是患者仍然是大口大口不住地咯血。

对于这种大咯血内科止血治疗无效的病人,可以行介入手术即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来止血,方法就是用一根长长的细导管,从病人的股动脉或桡动脉插入,进入病人的主动脉,然后一直插到病人肺内的支气管动脉内,找到出血的血管,用栓塞剂进行封堵,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但是这个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过胸痛不适,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病人有严重的心脏病,窦性停搏,时间大于2秒钟的心脏停搏36次,其中心脏停止跳动最长的时间为3.72秒钟,最慢心率为38次/分钟。这么严重的心脏疾患属于介入手术的禁忌症。值班的介入科医生和心血管科医生会诊后认为此病人手术风险太大,不适合行介入手术治疗,提出了不做手术或者转上级医院的方案。可是对于这样的大咯血病人,转运途中风险极大,并且病人此时出血的总量已经达到2000ml以上了,情况非常危急,病人随时可能因为咯血窒息、休克、心跳骤停等危及生命。此时病人口中的鲜血还在一口口涌出,病人和家属几近绝望,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怎么办?深夜12时,李荆萍主任得到值班医生的汇报后,面对这样的危急状况,对病人目前病情做了全面的评估,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她知道想要挽救病人的生命,目前只有介入手术这一条路了,因为大量的失血,加之患者以前曾患过胸腺癌,虽然已经经过手术、放疗等治疗稳定下来,但身体非常虚弱,现在根本不能耐受外科手术,可是要做介入手术,心脏状态又不行,现在问题的难点集中在心脏上面。

她马上给心血管内科的兰江主任打电话,说明情况,经过与兰主任的沟通商量后,兰主任提出了术中临时起搏器保护的方案,万一术中心脏停跳了,可以发放心电冲动到心脏,刺激心脏复跳,介入手术时就有一定的保障了。虽然这样做要冒很大风险,但这是当时病人可能得救的唯一途径了。

和死神赛跑,一切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李主任一面和家属沟通,刘前程医生同时联系输血科紧急输血及对症处理,联系介入科做好手术准备,护士陈书蕾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质,备皮、输血、术前准备、止血治疗......她小跑着完成医嘱,病人的鲜血喷溅到了她的衣服上,她也全然不顾,做到忙而不乱,动作娴熟精准,事后患者说:“护士的沉着干练让当时的我感到很安心。”

很快准备就绪,刘医生和兰主任护送病人到介入手术室,病人在路上仍然大口地咯着血......

在手术室,由兰主任先做临时起搏器置入术,将一根带着电极的导丝插到病人的心脏,兰主任技术娴熟,半小时后完成手术。

再由介入科杨雯医生做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病人两支扭曲变形的血管终于被找到了,立即使用明胶海绵进行封堵。在手术过程中,病人的出血一直没有停止过,手术完成后,出血也并没有马上减少。这时已经是凌晨2:30,刘医生全程守护着病人,护送病人返回病房,进行输血、输注冷沉淀、止血等治疗,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病人的出血仍然在继续,出血总量已经达到了3000ml。

陈书蕾护士一直守护在病人的床边,进行用药、观察和护理,医生和病人家属都在急切地盼望着奇迹的出现,李主任时刻关注着病人的出血量,调整治疗方案,准备下一步的预案,漆黑的夜晚显得那样漫长......终于,在凌晨5点钟好消息传来,病人的血止住了。

这样的一个夜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极为平常,可是对于参与这个病人抢救的医务人员来说,却意义非凡:一朵即将凋零的生命之花,在他们顽强的努力下重又开放!

虽然时间过去了这么久,李荆萍主任仍然清晰地记得每一个细节,甚至于现在想起来脑海里还是会浮现出鲜红的血液,还是有一种心跳的感觉,当时她们承担的风险是巨大的,当有人问起她,当家属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的时候,你们为什么还要冒这么大的风险进行抢救呢?她说:“对于一个医务工作者来说,抢救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绝不放弃。”李荆萍主任率领的呼吸内科团队就是这样一个在工作中勇于担当,不言放弃的优秀集体。并且医院整体实力的提高,多学科的紧密协作,为疑难危重症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